合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合欢树
TUhjnbcbe - 2023/1/11 20:43:00

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李静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导学案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熟悉文本;抓住关键词、句,运用多种诵读形式,品味文章语言;以文解文,体悟作者情感。

《合欢树》是高教社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从多个侧面揭示了真善美的丰富内涵:真善之美或美在境界,或美在善良,或美在爱的付出,或美在对爱的感恩。本文是史铁生多篇怀念母亲散文中的一篇,前半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追忆母亲,后半部分叙写合欢树的由来及

引发的思考,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本文属于写人记事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选取若干片段、琐事组合成篇,通过记叙、描写和抒情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这些片段、琐事往往又以一线贯穿。

20岁时,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疾了双腿”,正值风华正茂,却只能靠双手摇着轮椅去想去的地方。他的母亲一直坚韧地陪伴着他,费尽心思为他医治为他找出路。可当时史铁生一味地沉浸在失去双腿的痛苦中,没能多看自己的母亲一眼,直到他亲眼看着母亲带着遗憾离世……轮椅上的沉思以及对母亲的愧疚,成就了多篇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还有本篇文章《合欢树》。史铁生心中的那棵合欢树,是他所独有的,他用朴实、细腻的语言,传达了自己独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级计电建合班学生。中职学生多属于中考失利的学生,在初中很少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挫败感让他们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学习缺乏主动性。他们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普遍停留在事物表面。他们喜欢阅读,但阅读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王荣生教授指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遵照《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欣赏建议,遵循散文教学设计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写人记事类散文的文体特征和本文具体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把握写人记事类散文的文体特征;2.感受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情感;3.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含义,领会作者对母爱和生命的感悟。

一、导学案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熟悉文本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要让学生走进作者独特的经历当中去,就得让学生先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熟悉文本。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课前,我发放了导学案,导学案共有四个环节:1.知人论世,走近作者;2.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给加点字注音;3.再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4.三读课文,试理解合欢树的含义。导学案相当于预习提示,帮助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熟悉文本。

表一:

表二:

二、抓住关键词、句,运用多种诵读形式,品味文章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所以,要“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离不开文本本身。我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语言。

(一)集体诵读与个人诵读相结合

学生在预习时,找出了文章中抒情的语句,找到了让他们动容的句子。课堂上,我会抽学生将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比如: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我会指导学生重读“却”、“还”和“到处”,体会母亲的坚韧,虽然希望渺茫,可依然殷切地希望儿子能够恢复健康。再如: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我会指导学生重读“倒”、“总”和“稀奇古怪”,体会“我”的不屑、惊讶和“我”的不理解。

(二)分角色朗读母子对话

“我”残疾了双腿后,母亲到处奔波,为“我”寻医治病,尽管医生和“我”都已放弃,可母亲却一直坚信能找到更好的药方,这里有一处对话描写: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我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母亲和儿子各自的心态,把儿子的极度不耐烦以及母亲带着祈求的语气用诵读的形式体现出来。

(三)对比阅读

为了让学生体会虚词的表达效果,在叙写合欢树生长经历的部分,我运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

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是一棵合欢树。

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

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找到两个句子的异同,认识到虚词的表达效果,“竟”、“却”等都表现出了合欢树生长经历的曲折。

三、以文解文,体悟作者情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对母亲的形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对作者悲痛、愧疚的情感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但史铁生的经历经验是他所独有的,学生没有经历过,为了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我运用了以文解文的形式,用作者自己的语言解读他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体会母亲的辛苦,我引用了《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中的语段: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史铁生《我与地坛》)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母亲活着的时候辛苦地为我的病奔波,临死前还挂念着儿子和她那未成年的女儿,用作者在文中的原话说,“她心里太苦了。”

为了让学生体会史铁生的悲痛与愧疚之情,我引用了《我与地坛》中的一段: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史铁生《我与地坛》)

经过时间的洗礼,“我”终于理解了母亲的付出与辛苦,可是,母亲却再也不能听我跟她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因为“母亲已经不在了……”这是永远无解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悲痛与愧疚。

这时,学生已然明白,这棵合欢树不仅仅是一棵树,它还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是希望之树。在母亲去世后,我看到这棵树就能想到母亲的种种。真可谓是“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最后,我会介绍史铁生去世后捐献遗体的情况,让学生明白,史铁生这是用另一种方式“让死活下去”。当年或许不是合欢的,母亲辛苦,“我”也痛苦,但向往合欢的愿望却一直都在,从而升华主题。这时,学生不仅仅明白了母爱,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合欢树